新闻中心 /News
好师德 好老师 好教育 好世界
好师德 好老师 好教育 好世界师德是教师的灵魂,是恪守师道尊严的核心。教育部会同六部委发布实施的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》,正是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、加快推进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时期,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目标与任务举措,打出师德政策“组合拳”——以好师德涵养好老师,好老师办出好教育,好教育成就好世界。
好老师的根基是好师德。俗话说“人无德不立”,何况是育人者——教师,高尚的师德是成就好老师的根本动力和不竭源泉。为师者的头等信条就必须是“师无德不立”,育人者必须立德为先,以德立学、以德立身、以德立教。师德重在自我涵养,修德贵在自觉。德养不同于法治,前者在于内心的文化积淀和思想认识对自己的行为形成约束及规范,而后者是通过外界的力量和影响,以法律和规定对人们产生强制和威慑作用,所以教师修德全在自身。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使命职责要求自己必须遵循为师之规范,恪守教师应守的纪律,认真履行工作责任,以行动树立教师职业风范。
我们常说“人非圣贤”,但必须突出规则立德,以此促进修德崇德。在古代,人的德行操守,不管是村里街坊,还是庙堂江湖,人们的议论像刀子似的明晃晃地照着每一个人的表现。但凡某人品德有劣行,人们是不会放过的,民间口诛笔伐,官府不予录用或进行惩罚。今天我们应“古为今用”,在倡导高尚师德之后,必须确切地给予师德表现以科学适宜的考核评价,发挥师德考核对教师行为的约束和提醒作用,并将考核结果坚决运用在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中,落实好师德第一标准。
好教育的根基是好老师。教育是人培养人的过程,像楼舍和设施等外界环境对人的成长只是起着辅助作用,而教师是学校的骨干,学校的一切工作都需要老师的参与。包括学校的文化建设、课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,教师都是其中的首要主体。在有了好校长引领的前提下,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是学校完成育人任务的主要基础和根本保证。“育人先育己”,“身教重于言教”,老师要有师德修养的行动自觉,做学生认可、接受、信任和愿意效仿的人,应该是做教师的追求。“爱祖国、爱学生、爱自己”必须成为教师的人生信念,自觉地、全面地、终身地坚持师德修养,让“洁身自好、君子风范、钻研教学、热爱学生”成为自己一生的写照。
我们提倡“师道尊严”,就应该明白“先有师道,后有尊严”这个道理。若是为师者无道,必然育人失败,又哪里来的尊严?在现实中,有个别教师师德不纯、能力低下,让学生和家长不敢恭维,直接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,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品质。建设一支“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”的教师队伍,是新时期对教师德能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,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加强调研,明确新时期教师职业的道德准则和标准,不断完善教师职业规范,通过倡导、培训、考核,逐渐并加快培养出能够承担起教书育人、振兴中华重任的优秀教师队伍。
好世界的根基是好教育。好的教育引导人们认识与假恶丑,拥抱,鄙弃假恶丑;成就,抨击假恶丑。好的教育助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,人类于生活中产生文化,而在文化中包含和孕育着教育的思想,从事不同领域工作的人们通过接受教育,又不断得到启发和引导,其思想认识不断得到进步,学问和本领不断得到增强,觉悟和境界不断得到提升,教育起着引领和推进各领域事业进步提升的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有了好的教育,才会有大自然的山清水秀、风和日丽、鸟语花香;有了好的教育,才会有人们的自食其力、克己利人、和谐相处;有了好的教育,才会有地方之间、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睦邻友好、亲善互尊、携手共进。
我们常讲“社会即学校,生活即教育”,好的教育就要走向开放。教育于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,学校与社会不应隔堵,我们应该打开门来办学校、办教育。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,真正的好老师,就不仅仅是关在校园里和学生中的良师益友,他还应该是也必须是走在社会上、立在公民中的为人表率,这是好老师应尽的社会义务和应起到的社会价值。“德艺双馨”是好老师的特征,是学生、家长和社会的内心期许,搞好师德和教师队伍建设,应该是学生、家长、社会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完成的重大事情。与教师工作应有的开放性一样,学生、家长和社会都应参与到师德师风的建设过程中来,在行进的道路上,各方应相互帮助支持、共同提高进步。
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.2万亿元,总量稳居世界第二,同比名义增长10.3%,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.5%,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。
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观为指导,准确把握完善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,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。
习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,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,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。
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,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,用“大众话语”说清“理论话语”,理论才能真正变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。
“千万工程”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,以乡村经营为抓手,持续打通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转化通道,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。
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,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,通过融合、碰撞和创新,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。
我们仍需抢抓“十四五”应对窗口期,战略上保持定力,战术上灵活机动。在强化养老、托幼、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,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。
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,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,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,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。
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、最具创造性、最具能动性的要素,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。
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、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、一二三次产业结构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、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,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。
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,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,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。
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,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。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,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。
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,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、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。
十年来的网络立法,涵盖数字中国、数字社会、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,辐射企业、社会组织、个体等各类主体。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。
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创造就业、拓展消费市场、创新生产模式、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。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,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。
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、文化因素、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,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、社会各主体之间,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。
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、思维方式、行为方式、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,社会关系和谐发展,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。
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,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,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。
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K1体育官方网站,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,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,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。
促进数字经济和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,既要推动影响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,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。